老祖宗有智慧,一切萬變當中他看到不變的東西,一切變化裡面他看到不變化的東西。像我們現在面對的電視,電視的屏幕不變,永遠不變,電視裡面的畫面是一秒鐘都停不下來,它是不斷在變。所以不變裡頭有變動,變動裡面有不變,它在一起。凡夫看電視完全看畫面,不動的屏幕忘掉了,沒看到,只看到畫面,沒看到屏幕;覺悟的人是畫面跟屏幕清清楚楚,全都看到了,那就是覺悟的人。小乘人偏空涅槃,看電視他只看到屏幕,沒看到畫面,凡夫是只看到畫面沒看到屏幕。我用這個做比喻很親切,諸位不難體會到。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才知道佛菩薩的大慈大悲。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跟諸佛如來一體,跟餓鬼、地獄一體,統統是一體。所以佛菩薩在境界裡頭,無論是真如,無論是六道三途,他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萬法平等、萬法一如。他生智慧不生煩惱,他生出大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、教化一切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他能做得到。這就是這句經文,「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」,庶類指一切有情眾生。

文摘恭錄—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(第一一五集)2013/1/9

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乘佛法跟我們中國傳統學術都是講開悟,都是重悟性,此地講的護佛種性就是悟性。悟,一定從定得到的;定,一定從放下得到的,你有放不下的,你心就定不了。你有執著、你有分別、你有疑慮,這個東西就是障礙,這些東西多,就下下根。那些東西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前面我們讀過,能現的自性、所現的法相,一切現相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能所都不可得。佛說這些話,用意在哪裡?用意叫你勸你放下。一切都放下,你的心就定了,智慧就開了,什麼都得到了。佛慈悲,慈悲到極處,佛給我們的是全宇宙。我們得到全宇宙,佛是什麼也沒有給我們,全宇宙是自性本自具足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。這就是所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只要明心見性,功德就圓滿了。

所以具足因緣,因緣上頭加具足才能成佛,真正的因就這一句佛號;換句話說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到最後還是念佛成佛,這給你講真話。《法華經》最後,龍女八歲成佛,念佛成佛;《華嚴經》上到最後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著文殊普賢往生極樂世界,也是念佛成佛。這個佛號不是佛種性是什麼?我們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。搞清楚、搞明白就放下了,真相大白。不放怎麼?不放錯了。徹底放下,一塵不染。放下並不是說事放下,事放下,心上還牽掛著,你沒有放下;心上牽掛放下了,事再多還是放下。放下是論心不論事,為什麼?事沒有障礙,事事無礙。障礙是你的妄念,起心動念是妄念,分別是妄念,執著是妄念,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妄念。

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些初學佛,不相信佛的,不知道佛是什麼,他會問你,佛教是什麼?你講什麼他不懂,你說佛教是幫助人離苦得樂,他聽得懂。喔,這麼回事情!幫助人離苦得樂的。現在這個社會就需要,聯合國特別需要,聯合國就是找不到方法,方法就在佛教這裡,你不要佛教,這離苦得樂是沒辦法解決的。 現在社會亂了,亂大家苦。佛懂得,苦樂從哪裡來的?苦樂從迷悟來的。迷了就苦,不了解事實真相,對於事相胡思亂想,產生很多錯誤的知見,於是苦上加苦。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不迷了,苦就沒有了;明白了,樂就來了。所以讓大家了解,這個佛教是幫助我們解決現實問題的,不是別的。非常可惜,大家不去研究,出家人,出家人他沒有研究,他沒有能力解決。你去研究它,你去深入它、學習它,你就有能力解決,這是一門大學問。大家把它看成宗教,是個天大的冤枉,是個天大的誤會。為什麼?凡是宗教必須第一個要立一個主宰的神,創造宇宙的神。佛教沒有,你找遍佛的經典,沒有說一個主宰的神,沒有。佛教裡頭講了很多天神、鬼神,全是佛的學生,跟我們地位是平等的。

所以佛教是師道,佛教稱佛為佛陀,佛陀什麼意思?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,是一個覺悟的人,佛是覺悟。覺悟的人就叫做佛陀,迷惑的人就叫凡夫。你是迷,就是凡夫,你覺悟了你就叫佛。人人都是佛,人人覺悟了就是人人都是佛。在宗教裡不可以,宗教裡上帝只有一個,你永遠不能當上帝,永遠不能做神,神只有一個,只有一個真神。合不起來,拿宗教的標準來看,佛教不是宗教。佛教是教育,為什麼?它稱老師,你看,稱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自稱為弟子。教育裡頭才有師生的稱呼,才這個關係,佛教是師生關係。所以,把它看作宗教真叫冤枉。

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就想到,我們今天很苦,佛菩薩為什麼不來幫助?真正學佛的人,心地清淨的人,沒有那種浮躁的習氣,我相信都能看得出來,佛菩薩常在我們周邊照顧到無微不至。我們有時候還感覺得有痛苦,那個痛苦必須報掉,自己造不善的因,因感得的果報,不報掉等於說這個病根沒斷掉,一定要給它報掉。但是決定不會有大的危險,他在旁邊照顧。菩薩有智慧,不是像人間他有感情,他有親情,菩薩是以智慧。

業障、果報菩薩不能代替,菩薩沒有辦法代我們斷煩惱,沒有辦法代我們消業障。如果有這個辦法,我們都不要修行了,個個都離苦得樂了。不行,菩薩知道這個因緣,教我們用什麼方法去斷煩惱,用什麼方法去消業障,還得自己幹。就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需要你真信、真願,也需要你老實念佛;你要不這樣幹,阿彌陀佛再慈悲也無可奈何。我們的信願裡面摻一點妄念,摻一點雜念,都產生障礙。

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邊頭一個講的是眾生緣,常常看到十方五道眾生,看他們就像自己一家人一樣。「緣之」,緣之就是看到、聽到、想到了,常常想到幫助他們得樂,離苦得樂,這叫「眾生緣慈悲心」。「此多在凡夫或有學人之未斷煩惱者而起」,見思煩惱沒斷的。有學人是三果以前,四果叫無學,他畢業了,前面有學,會生這些慈悲心,這叫眾生緣。慈悲心常常看到的有四種慈悲心,它這個把第一種刪掉。第一種比這還要低,就是我們凡夫,業障很重,心量很小,那叫什麼慈悲心?愛緣慈悲。他喜歡你,對你很慈悲;不喜歡你,他就不理你了,這一條就沒寫了。這是眾生緣慈悲,這就是《弟子規》上講的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他到這個境界。

文摘恭錄—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(第一一八集)2013/1/10

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