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多聞修學聖典彙編 海濤法師選輯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三稱)

開經偈 

無上甚深微妙法

百千萬劫難遭遇

我今見聞得受持

願解如來真實義

《雜阿含經》節錄 
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種須陀洹道分: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。

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汝今問我多聞義耶?」比丘白佛:「唯然,世尊!」佛告比丘:「諦聽!善思,當為汝說。比丘當知,若聞色是生厭、離欲、滅盡、寂靜法,是名多聞。如是聞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厭、離欲、滅盡、寂靜法,是名多聞比丘,是名如來所說多聞。」

《中阿含.瞿默目犍連經》節錄 

尊者阿難答曰:「雨勢!世尊、知、見、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。我等若見比丘有此十法者,則共愛做、尊重、供養、宗奉,禮事於彼比丘。云何為十?雨勢!比丘修習禁戒,守護從解脫,又復善攝威儀禮節,見纖芥罪,常懷畏怖,受持學戒。雨勢!我等若見比丘極行增上戒者,則共愛敬、尊重、供養、宗奉,禮事於彼比丘。

復次,雨勢!比丘廣學多聞,守持不忘,積聚博聞,所謂法者,初妙、中妙、竟亦妙,有義有文,具足清淨,顯現梵行,如是諸法廣學,多聞誦習至千,意所推觀,明見深遠。雨勢!我等若見比丘極多聞者,則共愛敬、尊重、供養、宗奉,禮事於彼比丘。」

《中阿含.教化病經》節錄

若愚痴凡夫,因不多聞,身壞命終,趣至惡處,生地獄中。……因多聞故,或滅苦痛,生極快樂;因多聞故,或得斯陀含果,或阿那含果。

《中阿含.跋陀和利經》節錄

若眾不多聞者,眾便不生喜好法;若眾多聞者,眾便生喜好法。眾生喜好法已,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,便為弟子施設戒。

《中阿含.心經》

我聞如是:一時,佛遊舍衛國,在勝林給孤獨園。爾時,有一比丘獨安靜處,宴坐思惟,心作是念:「誰將世間去?誰為染著?誰起自在?」

彼時,比丘則於哺時從宴坐起,住詣佛所,稽首禮足,卻坐一面,白曰:「世尊!我今獨安靜處,宴坐思惟,心作是念:『誰將世間去?誰為染著?誰起自在?』」

世尊聞已,歎曰:「善哉!善哉!比丘!謂有賢道而有賢觀,極妙辯才,有善思惟:『誰將世間去?誰為染著?誰起自在?』比丘!所問為如是耶?」

比丘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
世尊告曰:「比丘!心將世間去,心為染著,心起自在。比丘!彼將世間去,彼為染著,彼起自在。比丘!多聞聖弟子非心將去,非心染著,非心自在。比丘!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自在,而心隨多聞聖弟子。」

比丘白曰:「善哉!善哉!唯然,世尊!」彼時,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……

問曰:「世尊!多聞比丘明達智慧,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。世尊!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」

世尊聞已,歎曰:「善哉!善哉!比丘!謂有賢道而有賢觀,極妙辯才,有善思惟:『世尊!多聞比丘明達智慧,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。世尊!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』比丘!所問為如是耶?」

   

比丘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
世尊告曰:「比丘!我所說甚多,謂正經、歌詠、記說、偈他、因緣、撰錄、本起、此說、生處、廣解、未曾有法及說義。比丘!若有族姓子,我所說四句偈,知義知法,趣法向法,趣順梵行。比丘!說多聞比丘無復過是。比丘!如是多聞比丘,如來如是施設多聞比丘。」

比丘白曰:「善哉!善哉!唯然,世尊!」彼時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問曰:「世尊!多聞比丘明達智慧,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。世尊!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」

世尊聞已,歎曰:「善哉!善哉!比丘!謂有賢道而有賢觀,極妙辯才,有善思惟:『世尊!多聞比丘明達智慧,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。世尊!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?』比丘!所問為如是耶?

比丘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
世尊告曰:「比丘!若比丘聞此苦,復以慧正見苦如真者,聞苦習、苦滅、苦滅道。復以慧正見苦滅道如真者。比丘!如是多聞比丘明達智慧,如來如是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。」

比丘白曰:「善哉!善哉!唯然,世尊!」彼時,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問曰:「世尊!聰明比丘黠慧廣慧,說聰明比丘黠慧廣慧。世尊!云何聰明比丘黠慧廣慧?云何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?」

世尊聞已,歎曰:「善哉!善哉!比丘!謂有賢道而有賢觀,極妙辯才,有善思惟:『世尊!云何聰明比丘黠慧廣慧?云何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?』比丘!所問為如是耶?」

比丘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
世尊告曰:「若比丘不念自害,不念害他,亦不念俱害,比丘但念自饒益及饒益他,饒益多人,愍傷世間,為天、為人求義及饒益,求安穩快樂。比丘!如是聰明比丘黠慧廣慧,如是如來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。」

比丘白曰:「善哉!善哉!唯然,世尊!」

彼時,比丘聞佛所說,善受善持,善誦習已,即從坐起,稽首佛足,繞三匝而遠。

彼時比丘聞世尊教,在遠離獨住,心無放逸,修行精勤;彼在遠離獨住,心無放逸,修行精勤已,族姓子所為,剃除鬢髮,著袈裟衣,至信捨家,無家學道者,唯無上梵行訖,於現法中自知、自覺、自作證成就遊,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更受有,知如真。彼尊者知法已,乃至得阿羅漢。

佛說如是,彼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《善生子經》節錄

沙門梵志又當以五事,答布施家。何謂五?教誨以成其正信,教誨以成其戒行,教誨以成其多聞,教誨以成其布施,教誨以成其智慧。

《長阿含.遊行經》節錄

佛告比丘:「復有七法,令法增長,無有損耗。何謂為七?一者、有信,信於如來、至真、正覺,十號具足;二者、知慚,恥於己闕;三者、知愧,羞為惡行;四者、多聞,其所受持,上中下善,意味深奧,清淨無穢,梵行具足;五者、精勤苦行,滅惡修善,勤習不捨;六者、昔所學習憶念不忘;七者、修習智慧,知生滅法,趣賢聖要,盡諸苦本。如是七法,則法增長,無有損耗。」

《長阿含.眾集經》節錄

如來說七正法,謂七非法:無信、無慚、無愧、少聞、懈怠、多忘、無智。

復有七法,謂七正法:有信、有慚、有愧、多聞、精進、總持、多智。……

復有七法,謂七勤法:一者、比丘勤於戒行,二者、勤滅貪欲,三者、勤破邪見,四者、勤於多聞,五者、勤於精進,六者、勤於正念,七者、勤於禪定。

《佛所行讚》節錄

生老死大海,智慧為輕舟,

無明大闇冥,智慧為明燈。

諸纏結垢病,智慧為良藥,

煩惱棘刺林,智慧為利斧。

癡愛駃水流,智慧為橋梁,

是故當勤習,聞思修生慧。

《大莊嚴論經》節錄

復次,若人學問,雖復毀行,以學問力尋能得道,以是義故,應勤學問。

我昔曾聞:有一多聞比丘,住阿練若處。時有寡婦數數往來此比丘所,聽其說法。于時,學問比丘於此寡婦心生染著,以染著故,所有善法漸漸劣弱,為凡夫心結使所使,與此婦女共為言要。婦女言:「汝今若能罷道還俗,我當相從!」彼時比丘即便罷道。

既罷道已,不能堪任世間苦惱,身體羸瘦,不解生業,未知少作而大得財,即自思惟:「我於今者作何方計,得生活耶?」復作是念:「唯宰殺羊,用功極輕,兼得多利。」作是念已,求覓是處。以凡夫心易朽敗故,造作斯業,遂與屠兒共為親友。

於賣肉時,有一相識乞食道人,於道路上偶值得見,見已便識。頭髮蓬亂,著青色衣,身上有血,猶如閻羅、羅剎,所執肉稱,悉為血污。見其稱肉欲賣與人,比丘見已即長歎息,作是思惟:「佛語真實,凡夫之心輕躁不停,極易迴轉。先見此人勤修學問,護持禁戒。何意今日忽為斯事?」作是念已,即說偈言:

汝若不調馬,放逸造眾惡,

云何離慚愧,拾棄調伏法。

威儀及進止,為人所樂見,

飛鳥及走獸,睹之不驚畏,

行恐傷蟻子,茲哀憐眾生,

如是悲愍心,今為安所在。

凡夫之人,其心不定,正可名為沙門、婆羅門數,是故如來不說標相;若得見諦真實,是名為沙門及婆羅門,復說偈言:

勇捍而自稱,謂己真沙門,

   

為此不調心,忽作斯大惡。

說是偈已,尋即思惟:「我於今者,作何方便令其開悟!如佛言曰:『若教人時,先當令其於四不壞生清淨信。此四不壞能令眾生得見四諦。』今當為說作業根本。」作是念已,而語之言:「汝於今者,極善稱量!」

時賣肉者作是念言:「此比丘既不買肉,何故語我極善稱量?」作是念己,即說偈言:

此必有悲愍,而來見擠拔,

如斯之比丘,久離市易法,

見吾為惡業,故來欲救度,

實是賢聖人,為我作利益。

說是偈已,尋憶昔者為比丘時,造作諸行,念先所誦經名曰:《苦聚欲過欲味》。思憶此已,即以肉稱遠投於地,於生死中深生厭患,語彼比丘:「大德!大德!」而說偈言:

欲味及欲過,何者為最多,

我以慚愧鞙,捉持智慧秤,

思量如此事,心已有通達。

不見其有利,純睹欲衰患,

以是故我今,宜應捨離欲,

往詣於僧坊,復還求出家。

我今為欲作,身苦極下賤,

雖是現在身,即如墮惡道。

我昔出家時,濾水而後飲,

悲愍護他命,無有傷害心。

今日如惡鬼,食人精血者,

我今樂殺害,習而不能捨。

善哉佛所說,親近於欲者,

無惡而不造,我今為欲使,

衰苦乃至此。一切種智說,

四諦我未證,從今日已去,

終不更放逸。十方尊所說,

前為放逸者,後止更不作,

如月離雲翳,明照于世間,

是故我今當,專心持禁戒。

設頭上火然,衣服亦焚燒,

我當堅精進,修行調順法,

斷難伏結使,必令有寂滅。

假毀絕筋脈,形體皆枯乾,

不見四諦者,我終不休息,

先滅結使怨,得勝報施恩。

爾時。比丘知其心念,彼智慧火方始欲然。即說偈言:

汝今若出家,必應得解脫,

迦梨與僧鉗,及以質多羅,

如此等比丘,皆七返罷道,

後復還出家,獲得阿羅漢。

十方世尊戒,汝亦不毀犯,

汝不起邪見,汝有多聞智,

生於厭雜善,修習寂靜樂。

汝有多聞燈,結使風所滅,

汝還修多聞,必至無畏方;

為結之所漂,當依修定力,

修定得勝力,明了見結使;

由汝常修集,故樂出家法,

心近善功德,為結使所壞。

修集於正道,是意捉結使,

如象絕□靽,自恣隨意去。

復次,若不見道跡,雖復多聞,不能得拔生死之苦,是故智者應求見諦。

我昔曾聞:兄弟二人俱共出家,兄得羅漢,弟誦三藏。時彼羅漢語三藏言:「汝可坐禪。」三藏報曰:「我當坐禪。」羅漢比丘復語之言:「汝寧不聞佛之所說:『夫行道者如救頭然!』」即說偈言:

今日造此事,未必到明旦,

人命不可保,宜速修善業。

死大軍來至,無可求請處,

若其命終時,不知從何道?

冥冥隨業緣,莫知路遠近,

命如風中燈,不知滅時節。

汝言明當作,斯言甚虛妄,

死虎極暴急,都無有容縱,

一旦卒來到,不待至明日。

死王多殘害,汝應生怖畏,

當知身危脆,命速難可保。

應勤觀內身,捨棄多聞業,

求離世解脫,超拔生死根。

死若卒至時,悔熱無所及,

今若見道跡,後無悔熱畏。

佛法中堅實,所謂得道跡,

多聞業虛偽,應捨莫愛吝。

雖多聞博達,不獲道跡者,

譬如盲執燈,照彼自不睹,

若欲求自利,必須見道跡,

處眾師子吼,言辭善巧妙,

敷演諸法相,分別釋疑難,

能令聽法眾,皆發歡喜心。

又使一切人,悉得於調順,

雖有如是事,臨終心錯亂,

墮於惡道中,智者所嗤笑。

汝之所說法,言詞字句滿,

次第說因果,美味悅心意,

甜如甘蔗槳,雖能作斯事,

不能自調順,未斷三惡趣。

自求得解脫,空用是事為,

凡夫不可信,宜速求見諦。

汝有大名稱,咸云善說法,

雖有空名譽,於汝將何益?

當觀察內身,嘿然修禪定。

昔來多聞者,其數甚眾多,

無常所遷謝,存者極尟少。

勤苦求名譽,雖得復散失,

佛說有為法,一切悉無常。

過去恆沙佛,成就三達智,

除滅於三障,一念觀三世,

斯等諸世尊,名聞滿十方,

今皆般涅槃,名字亦隨滅。

是故汝今者,應勤修精道,

捨離於名稱,專求於解脫。

三藏答言:「正爾當作!」未久之間,身遇重病,恐命將終,深生悔恨,而說偈言:

怪哉我今日,於佛聖法中,

戒聞雖具足,而不得見諦,

我今若死者,與狗亦無別。

洄流沒生死,如彼陶家輪,

我今可哀愍,未有證道跡。

師長垂慈矜,勸我學禪思,

我不奉法教,都不習少分,

是故於今者,不得見真諦。

我執釋迦文,大明之法燈,

而為無明首,不能自照了,

以不能照故,永沒生死苦。

其諸同學聞其病患,咸來瞻硯,見其恐懼,皆悉驚愕,各作是言:「汝寧不聞佛之所說:『多聞之人有智慧力,能知無常。』是故汝今不應憂怖!」時病比丘即便說偈,答同學言:

我先蒙教誨,當習坐禪法,

今日至明日,窳情自欺誑。

令此一生中,空過無所獲,

是身如聚沫,我不深觀察,

橫計為堅實,不覺死卒至。

專著多聞法,生於最勝想,

忽為死蟒吞,悔恨無所及。

如修多羅言,應當習坐禪,

專精其懈倦,滅結之所說。

佛有如是教,不能隨順行,

悔熱火所燒,令我心燋惱。

我今甚闇劣,譬如嬰愚者,

於彼六道中,不知趣何道?

未知將來世,得聞佛語不?

周迴三有中,為遇何等人?

亦不知未來,為作何事業?

或能喪本心,與起於三毒,

不修諸善事,但造於眾惡。

嗚呼大苦哉,我為自欺誑,

已得離諸難,應獲出世道,

云何為癡愚,放逸而自恣。

時諸同學聞說偈已,重安慰言:「汝既多聞,又堅持戒,宜應自寬,何為憂怖乃至如是?」病比丘言:「我今病因,諸賢見捨,必死無疑!」涕泣流淚而白兄曰:「願少近我,由我愚惑,不奉兄教,今者病篤,必就後世。願兄垂愍當見拔濟,令離大苦!」即說偈言:

同處佛法中,汝稱沙門寶,

數數教誡我,愚劣不承順。

我以斯事故,倍復生悔熱,

盛夏鬱蒸氣,猛焰燒燋然,

我之背恩教,悔熱復過彼。

我今無所恃,唯當歸依汝,

於後受身時,觀察莫忘我,

令後值佛法,復還得出家。

不虛著法服,願心獲道果。

學問諸餘業,捨之不復為,

專精求解脫,更無餘志求。

假使將來世,求於見諦者,

皮肉及筋骨,髓脈消乾竭,

身命趣自在,終不捨解脫。

又願未來身,常勤修善法,

晝夜六時中,精進初不廢。

時病比丘說是偈已,心懷惶悸。其兄見之,生大憂愍,而作是言:「善哉!善哉!子今乃能深生悔恨,發于誓願,但先教汝,不用我語,驚悔於後,將何所及!」而說偈言:

疾病以困篤,大命不云遠,

支節皆舒緩,刀風解其形;

湯藥所不療,醫師捨之去,

左右咸稱言,怪哉決定死。

諸親婦女等,對而悲啼哭,

臨終大恐怖,驚畏苦難喻。

設當平健時,知死有斯苦,

誰不發道意,互獲解脫果。

盛年無患時,懈怠不精進,

但管眾事務,不修施戒禪。

後遭重病疾,諸根如火然,

臨為死所吞,方悔求修善。

彼病比丘即便命終,還生人中。時阿羅漢以天眼觀,知其生處,數到其家。此兒漸大,乳母抱持,將請僧坊,至羅漢所,捉兒不堅失手撲地,頭打石上,兒大瞋恚,捨身命終,墮地獄中。時阿羅漢復以天眼而觀察之,見在地獄生苦難處,即說偈言:

嗚呼大毀敗,生處難可救,

佛力尚難拔,況我能救濟?

繫心慧無漏,非苦所能修,

地獄中苦惱,無有暫樂心,

尚無暫樂心,云何得繫念?

以無繫念故,不得慧無漏。

如是之難處,云何可救拔?

地獄受大苦,不可以方喻,

設復強為譬,人中死為苦,

少可得為喻,彼苦恆過此。

如大苦乾薪,無有暫冷時,

地獄苦亦爾,無有暫憩息。

地獄中陰身,皆如融鐵聚,

熱惱燒然苦,不可得稱計。

宜應除懈怠,晝夜不休息,

勤修於正道,必使盡苦際。

是故先修道,克獲解脫果,

然後以多聞,而作妙瓔珞。

《法句經.多聞品》

多聞品者,亦勸聞學,積聞成聖,自致正覺:

多聞能持固,奉法為垣牆,

精進難踰毀,從是戒慧成。

多用命志明,已明智慧增,

智則博解義,見義行法安。

多聞能除憂,能以定為歡,

善說甘露法,自致得泥洹。

聞為知法律,解疑亦見正,

從聞捨非法,行到不死處。

為能師現道,解疑令學明,

亦興清淨本,能奉持法藏。

能攝為解義,解則義不穿,

受法猗法者,從是疾得安。

若多少有聞,自大以憍人,

是如盲執燭,炤彼不自明。

夫求爵位財,尊貴升天福,

辯慧世間悍,斯聞為第一。

帝王聘禮聞,天上天亦然,

聞為第一藏,最富旅力強。

智者為聞屈,好道者亦樂,

王者盡心事,雖釋梵亦然。

仙人常敬聞,況貴巨富人,

是以慧為貴,可禮無過是。

事日為明故,事父為恩故,

事君以力故,聞故事道人。

人為命事醫,欲勝依豪強,

法在智慧處,福行世世明。

察友在為謀,別伴在急時,

觀妻在房樂,欲知智在說。

聞為今世利,妻子昆弟友,

亦致後世福,積聞成聖智。

是能散憂恚,亦除不祥衰,

欲得安隱吉,當事多聞者。

斫創無過憂,射箭無過愚,

是壯莫能拔,唯從多聞除。

盲從是得眼,闇者從得燭,

亦導世用人,如目將無目,

是故可捨癡,離慢豪富樂,

務學事聞者,是名積聚德。

《法集要頌經.多聞品》

多聞善能行,修善無煩惱,

所行業障消,沙門獲妙果。

愚迷不覺知,好行不死法,

善解知法者,病如芭蕉樹。

猶如蓋屋密,闇冥無所見,

雖有眾妙色,有目不見明。

猶如有一人,智慧廣博學,

不用則不知,善法及惡法。

譬如執明燭,悉見諸色相,

聞已盡能知,善惡之所趣。

雖稱為多聞,禁戒不具足,

為法律所彈,所聞便有闕;

行人雖少聞,禁戒悉具足,

於法律所稱,於聞便有闕;

雖少多有聞,持戒不完具,

二俱被呵責,所願而皆失。

多聞能持固,奉法為垣牆,

精進難毀譽,從是三學戒。

多聞能奉法,智慧常定意,

如彼閻浮金,孰能說有瑕。

智博為多聞,持戒悉完具,

二俱得稱譽,所聞而盡獲。

多聞如寶鏡,照法盡無餘,

自照兼照他,二俱生喜悅。

多聞如瓔珞,自身先嚴飾,

有情生喜悅,愛樂無窮盡。

諸有稱己色,有歎說名德,

斯皆諸貪欲,然自不覺知。

聞為知法律,解疑亦見正,

從聞捨非法,行到不死處。

內無人自知,外無人所見,

內不見其果,便隨聲而住。

內既而知之,外無人所見,

二果俱已成,便隨聲而住。

內有而所如,外有而所見,

彼有其明智,不隨聲而住。

耳識多所聞,眼識多所見,

聞見不牢固,事由義析理。

智牢善說快,聞知定意快,

彼不用智定,速行放逸者。

賢聖樂於法,所行應於口,

以忍思惟空,聞意則牢固。

《諸法集要經》

聞已當憶持,數數而觀察,

若人聞正法,聞已悉明了,

發生於善根,遠離諸過咎。

由聞正法故,心淨無垢染,

生踴躍歡喜,增長於明慧。

由聞正法故,不造作眾罪,

知業果不虛,當得菩提道。

由聞正法故,知佛諸功德,

法為解脫因,是為真智者。

由聞正法故,知法相常住,

是故當一心,於事勤修作。

由聞正法故,解脫輪迴海,

斷種種貪愛,當證於實際。

由聞正法故,悟彼生滅相,

具四種因緣,當明了信解。

由聞正法故,了知蘊處界,

與生滅相應,今正智明顯,

是三種過患,為輪迴之本。

樂多聞正法,當斷命永盡,

若樂於多聞,處世無過上,

於動不動法,悉究諸源底,

是人命終時,無復諸憂怖。

善達彼正法,不生於少苦,

能以正智火,焚燒煩惱薪,

由樂於多聞,後苦不復受。

若親近多聞,則生安隱樂,

離放逸燒然,此為善根本。

當承事耆德,欣樂彼宣說,

出離老死因,得證真常處。

了達一切法,解脫諸障染,

引發菩提心,多聞為最上。

若習近多聞,樂欲修正慧,

當以身語心,尊重常恭敬。

若樂多聞者,善住於法性,

堅固勤修作,能越三有海。

若人有多聞,則具諸財寶,

無聞雖富饒,愚懵同貧窶。

若人無法財,遠離於師範,

虛受彼形軀,常懷於憂報。

若近惡知識,生放逸懈怠,

猶如磽田中,虛擲於種子。

多用具法眼,雖瞽亦明覺,

無目無多聞,是為暗鈍者。

若遠離正法,依止於非法,

猶如捨良醫,而求愈篤疾。

諸法無限量,積學方悟入,

滴兩成駛流,皆由於漸次。

無始輪迴海,發起菩提心,

至金剛道場,成佛果亦爾。

淨心持正法,不著於諸禪,

非欲境所牽,決定常安隱。

有智親智人,當捨離無智,

以智德修身,斯人甚希有。

以信心求法,常生於勝處,

設墮險難中,諸天常捄護。

於暗作明燈,於病為良藥,

貧乏與珍財,盲者使能視。

於世問瀑流,為作彼舡筏,

若醉傲放逸,決定為自損。

是先佛所說,當具足信受,

令正智現前,修習忘疲倦。

《大般涅槃經》節錄

云何菩薩具足多聞?菩薩摩訶薩為大涅槃,十二部經書寫、讀誦、分別解說,是名菩薩具足多聞。除十一部惟毗佛略,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解說,亦名菩薩具足多聞。除十二部經,若能受持,是大涅槃微妙經典,書寫、讀誦、分別、解說,是名菩薩具足多聞。除是經典,具足全體,若能受持一四句偈。復除是偈,若能受持如來常住性無變易,是名菩薩具足多聞。復除是事,若知如來常不說法,亦名菩薩具足多聞。何以故?法無性故。如來雖說一切諸法,常無所說,是名菩薩修大涅槃,成就第五具足多聞。

《大方等大集經》節錄

復次,世尊!菩薩若有修集多聞,好語、樂語、微妙之語、軟語、喜語,若為衣、食、臥具利養而演說法,若有信解能至心聽而不為說,若有放逸致供養者便為說之,可為說者而不為說,不可說者反為說之,是名魔業。

復次,世尊!若有菩薩說法之時,秘藏深義,有諸天人得他心智,知已不悅,即作是念:「我為如來真正法來,不為世間淺近語來,是人欲毀如來正法,不能增長。若人有毀佛正法者,我不樂見聞其所說。」即便捨去,是名魔業。

《集一切福德三昧經》節錄

世尊復告淨威力士:「善男子!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能修集多聞莊嚴,求學多聞?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於諸和上、阿闍梨所,恭敬、供養、尊重、讚歎、隨教而行,除捨憍慢,速受教誨,於正法中生起藥想,於和上、阿闍梨所生起佛想,於自身所起病人想,於說法者起明醫想,為集佛法不愛身命,於諸財物衣缽之餘起惱結想,雖具封祿不生愛著,為重法故一切悉捨,為證正法應捨一切世間珍寶,為得法故應捨一切名譽讚歎,為得法王捨諸王位,為捨一切諸結使故,應當勤修集法相應,為救一切諸眾生故,應當勤修集法相應。

菩薩摩訶薩修集諸法者,一切善根自然而得。是故,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欲成菩提,欲豎立智柱,應修多聞。善男子!如帝釋堂因柱得住,三十三天在中歡樂。如是善男子!由菩薩智柱,一切諸天、世人悉蒙受樂。善男子!若有菩薩發菩提心,菩提所攝,言欲作佛,於多聞中而不勤修,諸眾生中最為無智。

是故,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修集多聞,諸眾生中為多聞柱,是時諸天歡喜踊躍。是善丈夫,堅牢精進,修築智慧,必能獲得於佛十力;是善丈夫,當以意力斷諸結網;是善丈夫,當演說法斷於一切眾生結使;是善丈夫,當往至彼菩提樹下諸佛坐處;是善丈夫,當以自力降一切魔;是善丈夫,當轉十二行相法輪。

善男子!若有菩薩修多聞時,一切魔宮皆悉闇蔽,三千大千世界魔王,皆悉憂惱,作如是言:『是人今者勝過我等!』其餘魔天各作是言:『是人降伏於我等主,我等一切悉屬是人。』何以故?善男子!由是菩薩集多聞慧,能寂結使,以無結使魔不得便,已有多聞則能分別,既能分別則能修行,已能修行魔不得便,修多聞者遠離邪見,得住正見,已能正住魔不得便,則能正修,已能正修,能分別義,離諸非義,便能正度義及非義。善男子!以是緣故應如是知。

善男子!菩薩修集是多聞時,除四種魔,所謂陰魔、煩惱魔、死魔、天魔。善男子!如本菩薩集多聞時,欲法利法,善住於法,我今少說。

善男子!乃住過世阿僧祇劫無量無邊不可思議,爾時有大仙人,名曰最勝,住山林中,具五神通,常行慈心,作如是念:『我今山中修行慈心無所利益,不但慈心能滅眾生無量劫中所集煩惱,非此慈心能起正見。』復作是念:『因於何事能起正見,作是念言,有二因緣能起正見,謂從他聞,聞已正思,以是二法能生正見。是時便生求多聞心,當從何處得聞善說,為法因緣集法相應。』

爾時仙人至諸聚落、封邑、郡縣、王城,處處推求多聞,了不能得說法之師。時魔天子來至其所,作如是言:「我今有佛所說一偈。」是最勝仙聞佛偈名,即語之言:『為我演說!』時天報言:『汝今若能剝皮為紙,以血為墨,折骨為筆,書寫此偈,乃當相與佛所說偈。』

善男子!時最勝仙作是念言:『今我此身無量生死,在在生處賊兵魁膾,百千劫中常以無事墮在彼手,利刀割截,分解支節,或為欲故,或財利故,殺縛、捶打、繫閉、訶罵,受無量苦都無利益,唐受割截,我今當以此不堅身,易得妙法。歡喜踊躍,我得大利!』聞是法語,於此天所生師宗想,即以利刀自剝身皮,乾以為紙;復剌出血,用以為墨;復折其骨,削以為筆;合掌向天而作是言:『天為我說佛所得偈,如先所敕,剝皮為紙,出血為墨,折骨為筆,我悉作已!』

善男子!時魔天子見最勝仙恭敬為法,見己愁悴即便隱去。善男子!時最勝仙,見天沒已,作如是念:『我今為法生恭敬心,剝皮為紙,折骨為筆,我今如此恭敬求法,而是善根終不敗亡。若我此言誠實不虛,起慈悲心為諸眾生不惜身命,剝皮為紙,出血為墨,折骨為筆。若我至心誠實不虛,餘方世界大慈大悲能說法者,當現我前!』

善男子!最勝大仙作是語時,一念之頃,東方去此佛土三十二佛剎,彼有國土名普無垢,是中有佛號淨名王如來、應供、正遍覺,今者現在知最勝仙心念所作,亦欲教化是閻浮提諸眾生故,譬如壯士屈伸臂頃,乘空而來,到是最勝仙人前住,及五百菩薩。是淨名王如來放大光明,遍照彼林,天雨眾花。時彼樹林,枝葉、花果皆出法音。爾時,無量百千萬億諸天來集。是時彼仙,得淨名王佛光觸身已,苦痛悉除,還復如故,無有瘡瘢。

爾時,彼仙頭面敬禮佛世尊足,右達三匝,合掌頂上,白淨名王佛而作是言:『世尊是我師,善逝是我師。世尊!我今歸依佛,歸依法,歸依僧!惟願世尊為我說法,我聞法己,不信眾生行邪見者、壞正見者、行黑闇者,導示正故而為說法。』

善男子!爾時淨名王佛,因最勝仙及諸天子、諸菩薩等,為其演說此集一切福德三昧法,彼天眾中八千天子,本種善根,皆發無上正真道心。最勝大仙得大喜悅,生於大信,得無礙辯。

彼佛如來復為演說八金剛句。何等八?一切諸法性本淨句,一切諸法離結使故;一切法無漏句,盡諸漏故;一切法離巢窟句,過巢窟故;一切法無門句,無有二故;一切法普遍句,示解脫門故;一切法無去句,無去處故;一切法無來句,斷諸來故;一切法三世等句,去、來、現在無二相故。

彼淨名王佛演說如是八金剛句,是中開解一切法義,復更演說餘八法門,令菩薩摩訶薩疾成就智。何等八?謂一切法名字門,以名分別一切法故;一切法音聲門,以言分別令歡喜故;一切法共要門,一切諸法決定相故;一切法言說門,虛妄自在故;一切法自相門,離他相故;一切法畢竟盡門,無所有故;一切法分別門,從分別有故;一切法平等門,等一味故。最勝!是名八法門疾成就智。

最勝!復有八字種子門,能成就於無盡辯才。何等八?一切法阿字種子門,示法無生故;一切法蛇字種子門,示第一義法故;一切法那字種子門,示字名色故;一切法遮字種子門,示現一切法調伏故;一切法婆字種子門,示一切法人平等故;一切法多字種子門,示如不壞故;一切法迦字種子門,滅苦業故;一切法摩字種子門,究竟成就斷一切法故。是名八字種子門,能成就於無盡辯才。是故,最勝!是八字種子句門。八法句門、八金剛句門,正念修行,常離憒鬧,恆善思惟,觀察修集功德之利。

善男子!淨名王如來說是法已,放大光明遍照世界,震動大地即沒不現,與諸菩薩還至彼土,彼諸眾生都不覺知佛來去時。善男子!爾時最勝大仙成就聖辯,諸天侍衛,諸天守護,為降魔故,至諸聚落、諸城、國邑,為諸眾生,廣敷演說此集一切福德三昧,滿于千歲常演說法,令八萬四千眾生住聲聞乘,八萬四千眾生住緣覺乘,八萬四千眾生住於大乘,八萬四千眾生作轉輪王,八萬四千眾生作釋提桓因,八萬四千眾生得作梵王,八萬四千眾生修行於慈,八萬四千眾生修行於悲,八萬四千眾生修行於喜,八萬四千眾生修行於捨,無量眾生得土天上。是最勝大仙後乃命終,即往生彼淨名王佛普無垢土,及八萬四千天子亦生彼土。

善男子!於意云何,爾時最勝仙者,豈異人乎?汝勿有疑,即我身是!我本如是,欲法敬法,說誠實言,便能敬感彼淨名王佛來至我所;是以當知,若有菩薩恭敬求法,則於其人佛不涅槃,法亦不滅。何以故?淨威!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,雖在異土,常面睹佛,得聞正法。

淨威!若菩薩摩訶薩欲法敬法,令諸山巖、樹木、林藪,出諸法藏陀羅尼門,及諸經卷自來在手。

淨威!諸有菩薩敬法欲法,若有諸天曾見佛者,來至其所,從於佛所得聞諸法。具為演說。

淨威!利法菩薩若其壽盡,諸佛世尊增益其壽,佛力持故欲住千歲,即便能住,二千、三千、四千、五千乃至一劫,若減一劫隨意得住。

淨威!若有菩薩敬法欲法,不老不病,得憶念力,進趣智慧得於辯才。若有菩薩敬法欲法,得見佛已,捨離諸見,趣入正見。

淨威!若有菩薩敬法欲法,一切眾生無能侵害。是故,淨威!是大眾生應當勤修多聞莊嚴,所獲功德復過於是。

淨威!若有菩薩住是三福莊嚴、福柱廣、福增、福無盡、福不思議,無有能得是福邊者。淨威!可以一毛數大海渧,無有能盡是菩薩莊嚴福聚淨戒,多聞慧聚,得其邊者。

淨威!能稱三千大千世界草木、山林,及諸眾生得其輕重,不能稱量如是菩薩莊嚴福戒,多聞慧聚,得其邊者,是名解說智莊嚴已。」

爾時淨威力士白佛言:「世尊!布施莊嚴、淨戒莊嚴、多聞莊嚴,是三莊嚴何者為最?何者為勝?」

佛言:「淨威!三莊嚴中, 聞莊嚴最可稱歎,最勝尊上、無上、無上上!善男子!如須彌邊著一芥子,而是施福及淨戒聚亦復如是,猶如芥子,多聞莊嚴如須彌山。

善男子!如一小鳥所住虛空,施、戒莊嚴亦復如是,多聞莊嚴如餘虛空。善男子!布施莊嚴能作二事,何等二?能除貧窮,成大封祿。淨戒莊嚴亦作二事,何等二?一離惡道,二至善處。

善男子!多聞莊嚴亦作二事,何等二?謂能除去一切諸見,能集一切智慧莊嚴。善男子!布施莊嚴是有漏報,淨戒莊嚴亦有漏報。善男予:多聞莊嚴無漏、無報。是故,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修多聞慧。」

說是施福、淨戒、多聞莊嚴法時,三千眾生本種善根,便發無上正真道心,五千天子於諸法中遠離塵垢,得法眼淨,淨威力士得無生法忍。

《佛臨涅槃記法住經》節錄

爾時,世尊重以慈音告阿難曰:「諸佛化跡,法皆如是,勿復憂悲!無上正法於我滅後,住世千年,饒益天、人、阿素洛等。從是已後,漸當隱沒。

阿難當知!我涅槃後第一百午,吾聖教中聖法堅固,我諸弟子聰慧多聞,無畏辯才,能伏邪論,其大神力,放諸有情多所饒益。由是義故,天龍歡喜,勤加守護,國王、大臣、長者、居士亦復如是,善識福田,於佛、法、僧深生淨信,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。……

我涅槃後第二百年,吾聖教中寂靜堅固。我諸弟子聰慧多聞,如天人師,具大威德,多所饒益。以是義故,天龍歡喜,常加守護,國王、大臣、長者、居士亦復如是,善識福田,於佛、法、僧深生淨信,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。」

《大寶積經.富樓那會.多聞品》節錄

佛告富樓那:「菩薩有四法,則能修築多聞,猶如大海不可竭盡,常能修築多聞寶藏,能於諸法得決定義,於諸語言善了章句。何等四?菩薩求法,所謂十二部經—脩多羅、祇夜、受記經、伽陀、憂陀那、尼陀那、如是諸經、本生經、方廣經、未曾有經、阿波陀那、論議經。求已誦讀,誦讀已正憶念,正憶念已,如所說行。富樓那!菩薩有此初法,則能修築多聞,猶如大海不可竭盡,常能修築多聞寶藏,能於諸法得決定義,於諸語言善了章句。

復次,富樓那!菩薩於一切法中,無所依止,雖入禪定而無所依;無所依故,放諸法中得不住智;得不住智已,放諸法中得無礙知見。何以故?富樓那!無法可貪作障礙者,菩薩有此三法,則能修集多聞,猶如大海不可竭盡,能常修築多聞寶藏,能於諸法得決定義,於諸語言善了章句。

復次,富樓那!菩薩以法因緣,念佛及念佛法。是人以法因緣,念佛念佛法時,不見有法可貪受者;是人不貪受故,於一切法心無所著;是人於一切法無所著故,於諸問難,隨所問答而無有礙。菩薩有此三法,則能修築多聞,猶如大海不可竭盡,能當修集多聞寶藏,能於諸法得決定義,於諸語言善了章句。

復次,富樓那!菩薩成就無所得慈,於行無礙,無所得慈者,不受諸事。何以故?富樓那!住此相者,或生貪欲,或生瞋恚,或生愚癡;住彼相者,亦或生貪欲,或生瞋恚,或生愚癡;住事相、物相,陰相、入相、界相、法相、非法相者,亦或生貪欲,或生瞋恚,或生愚癡。是故,富樓那!所有受相皆名邪見,菩薩悉滅一切諸相,修集慈心。眾生敗壞故,相亦敗壞;相敗壞故,事亦敗壞;事敗壞故,見亦敗壞。菩薩爾時壞一切法,修集於慈,如是慈者名為無所得慈,如是無所得慈名為法慈,如是法慈名為佛慈。富樓那!何名佛慈?無作無壞,是名佛慈。復次,富樓那!如實通達一切諸法,是名佛慈。」

「世尊!云何名為如實通達一切諸法?」

佛告富樓那:「所通達者,不言是法,不言非法。何以故?富樓那!若言有法即是非法,若有無法,無有非法,則於其中無有戲論;若無戲論是名涅槃。汝具觀之,極遠極近?」

富樓那言:「不遠不近。何以故?世尊!如是義者,無方無處,無內無外。」佛言:「如是,富樓那!於法作數。」

「世尊!於何等法為之作數?」「富樓那!如諸凡夫所著之法,如來不得、不修、不證、不通達,如是法者,為之作數。富樓那!是諸法數,不為分別法故。富樓那!今為汝說,如是第一寂滅法者,能攝佛道。富樓那!當來有人欣赴世利,若聞此經不樂聽受,富樓那!我此菩提,汝等但以音聲章句,少知之耳,其中義趣汝所不知,此義玄遠不可言宣。唯有智者可以內知。」爾時世尊而說偈言:

不能知義者,聞佛法憂苦,

若能知義者,如來為作師;

若人佛為師,是則求涅槃,

無有諍訟心,能正思量法。

此中無法生,亦無有法滅,

無生無有滅,是諸法實相。

若法無有生,即無有作起,

是非與一異,此法中皆無,

是名為涅槃,中無有滅者。

若言極遠近,是二俱為空,

若能知空者,即名知涅槃,

若知涅槃者,是名我弟子。

「富樓那!菩薩有此四法,則能修集多聞,猶如大海而不竭盡,能常修集多聞寶藏,能於諸法得決定義,於諸語言善了章句。」爾時世尊以偈頌曰:

常欲求多聞,諸佛所稱歎,

能得定實義,是故如大海。

能於一字中,及與一句義,

於千萬億劫,說之而不盡。

故當求正法,求已正思量,

勿貪取法相,不貪佛所讚。

憶念諸如來,及念於正法,

不以貪競心,而求於導師。

常於諸眾生,修行慈愍心,

而不著眾生,散滅一切法。

大名稱菩薩,修習如是法,

疾得陀羅尼,多聞從是生。

猶如虛空性,無增無有減。

法性亦如是,無增無有減,

我以智慧力,無量劫說法,

所說無央數,猶亦不名說。

盡諸眾生性,皆使得人身,

普共行出家,多聞如阿難,

陀羅尼菩薩,為是一切人,

千億劫說法,智慧猶不盡。

佛智慧無等,同虛空無量,

虛空無生起,智慧亦如是。

如龍不取水,而能雨大水,

是水無住處,所雨無窮盡。

菩薩亦如是,得此陀羅尼,

諸法無住處,是緣說不盡。

故應求多聞,求已正思惟,

以法緣念佛,多聞從是生。

慈普覆眾生,散滅眾生相,

亦滅諸法相,多聞從是生。

《大寶積經.菩薩藏會》節錄

「復次,舍利子!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於菩薩藏微妙法門,殷重聽聞,乃至為他如法說已,當知是菩薩摩訶薩,於一切法獲得光明,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及諸翳膜。舍利子!如是光明即為智慧。何以故?善、不善法皆能明了如實知故,是菩薩摩訶薩,修如是法獲明慧已,乃至命難、眾苦因緣,決定不造諸不善法。

舍利子!是菩薩摩訶薩,為欲永滅不善法故,隨所聞法極善通達;既通達已,是別說為牟尼寂靜。如是,舍利子: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。正行之相。」
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頌曰:

如人入闇室,覆蔽絕光明,

雖有眾色像,非明眼所見。

如是雖有人,內具諸明解,

不聞於正法,善惡何能曉?

多聞解了法,多聞不造惡,

多聞捨無義,多聞得涅槃。

善聽增長聞,聞能增長慧,

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。

聰慧得義已,證現法涅槃,

淨覺法相應,證得第一樂。

聞菩薩藏已,正法善安住,

為世大先明,行菩提妙行。

「復次,舍利子!菩薩摩訶薩,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,於能受持菩薩藏經正行人所,深起敬心善知識想,既生想已,又放大菩薩藏微妙法門,倍復尋求,令此法門轉增明淨。舍利子!是菩薩摩訶薩為求菩薩藏故,發生信欲,策勵正勤,撿攝其心,令定安住,是菩薩摩訶薩,於四正斷方便修成,一切法中得無障礙。如是,舍利子!是名菩薩摩訶薩,般若波羅蜜多正行之相。」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頌曰:

所謂說法者,即為善知識,

恭敬聽聞法,安住於正行。

欲解常無退,精進常高勇,

淨慧常修治,於智常安住。

自然違諸法,不隨於信行,

以智觀於法,是為諸佛說。

智者分別句,趣義善加學,

於白黑品等,常修常遠離。

心曾無厭倦,於法無退沒。

身欲並輕安,速得心精進

由聞法增智,智增無退念,

智恆依念住,了知淨穢法。

學於無上法,趣勝念慧力,

了眾生欲解,自學於長夜。

學法已昇進,極進智清淨,

了眾生欲解,如解便開示。

「復次,舍利子!菩薩摩訶薩,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於菩薩藏微妙法門,如是尋求通達覺慧,依是清淨善法明門,菩薩常應如是修學。舍利子!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法修學,應作是念:『二因、二緣能發正見。』何等為二?所謂從他聞音,及以內自如理作意。彼復思惟;從他聞音,如理作意,為何等相?尋重思惟:若有樂定,修相應行諸菩薩等,未曾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,又不聽聞聖法律教,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,當知是人以慢力故,起增上慢,我說是人,不能解脫生老病死?愁歎憂苦諸熱惱等,既不脫諸熱惱等苦,豈得脫彼五門生死?為之沈溺,流轉不息,是諸眾生實非解脫,而便自謂我已解脫,實未離苦,而使自謂出離眾苦,是故如來依是人故,如實說法,若能從他隨順聽聞,是則解脫諸老死等。」復作是言,我先聞薄伽梵說:

多聞解了法,多聞不造惡,

多聞捨無義,多聞得涅槃。

善聽增長聞,聞能增長慧,

慧能修淨義,得義能招樂。

聰慧得義已,證現法涅槃,

聞法淨黠慧,證得第一樂。

是故,舍利子!諸菩薩摩訶薩如是思已,當放大菩薩藏微妙法門,及以聖法毗奈耶教,殷重聽聞受持讀誦,廣為他人敷演開示。

復次,舍利子!若諸含識於菩薩藏,妙法門,雖復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,當知是人於彼聖道不能正行。是故,如來依是人故,說正法要,作如是言:『若欲解脫生老病死,當具內自如理思惟,諸菩薩等應如是學。』舍利子!云何名為如理方便?何等菩薩如理作意而能修學?舍利子!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,無有一法若合、若離,何以故?如理方便非方便故。」

《大寶積經.普明菩薩會》節錄

「復次,迦葉!菩薩有四法,得大智慧。何謂為四?常尊重法,恭敬法師;隨所聞法,以清淨心廣為人說,不求一切名聞利養;知從多聞生於智慧,勤求不懈,如救頭然;聞經誦持,樂如說行,不隨言記。迦葉!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。」

「譬如有人,漂沒大水,渴乏而死。如是,迦葉!有諸沙門多讀誦經,而不能止貪、恚、癡渴,法水漂沒,煩惱渴死,墮諸惡道。

譬如藥師,持藥囊行,而自身病不能療治;多聞之人有煩惱病,亦復如是,雖有多聞,不止煩惱,不能自利。

譬如有人服王貴藥,不能將適為藥所害;多聞之人有煩惱病,亦復如是,得好法藥不能修善,自害慧根。

迦葉!譬如摩尼寶珠,墮不淨中,不可復著;如是多聞貪著利養,便不復能利益天人。

譬如死人,著金瓔珞;多聞破戒比丘被服法衣,受他供養亦復如是。」

《大般涅槃經》節錄

「阿難!比丘具足八法,能具足持十二部經。何等為八?一者,信根堅固;二者,其心質直;三者,身無病苦;四者,常勤精進;五者,具足念心:六者:心無憍慢;七者,成就定慧;八者,具足從聞生智。文殊師利!毗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,亦復具足如是八法。……我今阿難亦復如是具足八法,是故我稱阿難比丘為多聞藏。」

《寶雨經》節錄

「菩薩成就十種法,能得多聞。何等為十?一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貪火熾然生滅;二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瞋火熾然增盛;三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癡火惛亂增長;四者、如實了知,有為之法悉皆無常;五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諸行一切皆苦;六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世間并皆是空;七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一切諸行無我;八者、如實了知,如是愛著,皆名戲論;九者、如實了知,一切諸法因緣所生;十者、如實了知,涅槃寂靜。如是之義非但言說,要以聞、思、修所成慧,方於此義如實了知,如是知已,悲心堅固,為諸有情發起精進。善男子!菩薩成就此十種法,能得多聞。」

《華嚴經》節錄

佛子善諦聽,所問如實義,非但積多聞,能入如來法。

譬人水所漂,懼溺而渴死,不能如說行,多聞亦如是。

譬人大惠施,種種諸肴膳,不食自餓死,多聞亦如是。

譬如有良益,具知諸方藥,自疾不能救,多聞亦如是。

譬如貧窮人,日夜數他寶,自無半錢分,多聞亦如是。

佛子!菩薩摩訶薩,有十種智慧助道具。何等為十?

所謂親近多聞,真善知識,恭敬供養,尊重禮拜,種種隨順,不違其教,是為一;

一切正直,無虛矯故,永離憍慢,常行謙敬,身語意業,無有麤礦,柔和善順,不偽不曲,是為二;

其身堪作佛法器故,念慧隨覺,未曾散亂,慚愧柔和,心安不動,常憶六念,常行六敬,常隨順住六堅固法,是為三;

與十種智,為方便故,樂法樂義,以法為樂,常樂聽聞,無有厭足,捨離世論及世言說,專心聽受,出世間語,遠離小乘,入大乘慧,是為四;

一心億念,無散動故,六波羅蜜,心專荷負 四種梵住,行已成熟,隨順明法,悉善修行,聰敏智人,皆勤請問,遠離惡趣,歸向善道,心常愛樂,正念觀察,調伏己情,守護他意,是為五;

堅固修行真實行故,常樂出離,不著三有,恒覺自心,曾無惡念,三覺已絕,三業皆善,決定了知心之自性,是為六;

能令自他心清淨故,觀察五蘊皆如幻事,界如毒蛇,處如空聚,一切諸法,如幻如焰,如水中月,如夢如影,如響如像,如空中畫,如旋火輪,如虹霓色,如日月光,無相無形,非常非斷,不來不去,亦無所住,如是觀察,知一切法,無生無滅,是為七;

知一切法性空寂故,菩薩摩訶薩,聞一切法無我無眾生,無壽者無補伽羅,無心無境,無貪瞋癡,無身無物,無主無待,無著無行,如是一切,皆無所有,悉歸寂滅,聞已深信,不疑不謗,是為八;

以能成就圓滿解故,菩薩摩訶薩,善調諸根,如理修行,恒住止觀,心意寂靜,一切動念,皆悉不生,無我無人,無作無行,無計我想,無計我業,無有瘡疣,無有瘢痕,亦無於此所得之忍,身語意業,無來無去,無有精進,亦無勇猛,觀一切眾生、一切諸法,心皆平等而無所住,非此岸非彼岸,此彼性離,無所從來,無所至去,常以智慧,如是思惟,是為九;

到分別相彼岸處故,菩薩摩訶薩見緣起法故,見法清淨,見法清淨故,見國土清淨,見國土清淨故,見虛空清淨,見虛空清淨故,見法界清淨,見法界清淨故,見智慧清淨,是為十——修行積集一切智故。

佛子!是為菩薩摩訶薩,十種智慧助道具,若諸菩薩,安住此法,則得如來一切法,無障礙清淨,微妙智慧聚。

爾時,文殊師利如象王迴,觀善財童子,作如是言:「善哉!善哉!善男子!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求善知識,親近善知識,問菩薩行,求菩薩道。善男子!是為菩薩第一之藏,具一切智,所謂求善知識,親近恭敬而供養之。是故,善男子!應求善知識,親近恭敬,一心供養而無厭足。」

《月燈三昧經》節錄

菩薩多聞有十種利益:一者、知煩惱資助,二者、知清淨助,三者、遠離疑惑,四者、作正直見,五者、遠離非道,六者、安住正路,七者、開甘露門,八者、近佛菩提,九者、與一切眾生而作光明,十者、不畏惡道。

《入楞伽經》節錄

「大慧!執著名字言得義者,如彼痴人,不知舂吹,噉文字穀,不得義食,以是義故,當學於義莫著文字。大慧!所言義者名為涅槃,言名字者,分別相縛,生世間解。大慧!義者,從於多聞人得。大慧!言多聞者,謂義巧方便,非聲巧方便。大慧!義方便者,離於一切外道邪說,亦不和雜,如是說者,自身不墮外道邪法,亦不令他墮外道法。大慧!是名多聞有義方便。大慧!欲得義者,應當親近多聞智者,供養恭敬。著名字者,應當遠離不應親近。」

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節錄

出家菩薩,復有八種多聞清淨,莊嚴自身。云何為八?一者、尊敬和上、阿閤梨,多聞清淨;二者、遠離憍慢,生謙下心,多聞清淨;三者、精進勇猛,多聞清淨;四者、安住正念,多聞清淨;五者、為求法者說甚深義,多聞清淨;六者、不受自讚毀他,多聞清淨;七者、常能觀察一切善法,多聞清淨;八者、聽聞正法,如說修行,多聞清淨。善男子!如是八種多聞清淨,汝等菩薩皆應修習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

《華手經》節錄

「復次,舍利弗!若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,當學多聞、多聞方便。何謂多聞、多聞方便?舍利弗!其多聞者,從他所聞;多聞方便者,能自思量,專心正念。從他聞者,諸佛所說順道之言,所謂修多羅、祇夜、闇伽羅那、伽陀、憂陀那、尼陀那、阿波陀那、伊帝渭多伽、闍多伽、廣經、未曾有經、優波提舍,是則名曰從他所聞順道之言。」

《父子合集經》節錄

從畜生脫,得生人趣,彼應親近善友良緣,得聞正法,捨離愚癡。由善友力多聞熏習,觀諸法空,離諸纏縛,而於自身作非有想,於大眾中心無所畏,自然證得平等法性,了一切法本無自性,速能獲得一切種智。

《四分律》節錄

復有三法名持律:持波羅提木叉戒;具足多聞;誦二部戒通利無礙。

復有三持:波羅提木叉戒;具足多聞;廣誦毗尼通利無礙。

復有三持:波羅提木叉戒;具足多聞;住毗尼中不動。

復有三持:波羅提木叉戒具足;具足多聞;善巧方便,能滅諍事。

《摩訶僧祇律》節錄

佛告優波離:「欲滅諍事者,當先自籌量身力、福德力、辯才力、無畏力,知事緣起。比丘先自思量有如是等力,又此諍事起來未久,此人心調軟,諍事易可滅,此比丘爾時應作滅諍。若自思量無上諸力,諍事起已久,其人剛強非可卒滅,當求大德比丘共滅此事;若無大德比丘者,當求多聞比丘;若無多聞者,當求阿練若比丘;若無阿練若比丘者,當求大勢力優婆塞。」

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節錄

若有智慧則無貪著,常自省察不令有失,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。苦不爾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。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,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,一切痛苦之良藥也,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。是故汝等,當以聞、思、修慧而自增益。若人有智慧之照,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,是為智慧。

《善恭敬經》節錄

爾時,長老阿難從坐而起,整理衣服,右膝著地,以十指爪合掌向佛,身心恭敬而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常說,有多聞者有大功德,若復教他立多聞處,世尊!彼善男子得幾所功德?」作是語已,默然而住。

爾時,世尊告長老阿難言:「阿難!汝既問我以是義故,我當為汝譬喻解釋,所以者何?智者於義譬喻得解。

阿難!譬如三千大千世界,所有樹木、百卉、藥草,若小若大,乃至似於如橫一指,從地生者,彼等樹木,並著枝葉、花果、子實皆悉備兵。阿難!而彼所有樹木之中,如橫一指最小之具,所生花果多少之數如一恆沙,如向一指所生花葉、果實、枝等,如橫二指所生草木,還有若干花果、子實,多少之數如二恆沙,如是次第,乃至從地更有出生,如橫二指還有若干枝葉、花果,多少之數如三恆沙。阿難!於意云何,頗復有人能數彼樹多少以不?」阿難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
爾時,佛復告阿難言:「彼之一指以上所有花果、子實,有人尚能數知多少,而彼善男子、善女人教他乃至一四句偈,為他顯示不求果報,發慈哀心、憐愍之心,乃至教他令得阿羅漢果。復作是念:『以何方便,令多眾生以此法施因緣力故,令得須陀洹果,乃至令得阿羅漢果,乃至令發菩提之心?』以慈愍故,教他乃至一四句偈,為他解釋、分別顯示。以此功德,欲比於前譬喻功德多少之數,於此功德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分不及一,億千分不及一,歌羅數分不及一,譬喻分不及一,優婆尼沙陀分不及一,彼等福德不可稱量。阿難!彼之男女多得善根,乃至令他住多聞中,復能向他乃至宣說一四句偈。」

《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》節錄

「菩薩有四法,菩提之心善根為首。何等四?成滿相好,開門大施;修淨佛土,行種種施;淨於智慧,常伏憍慢;滿足智慧,修集多聞。是名為四。」而說頌曰:

常開門大施,彼到相好岸,

善好種種施,斯當有淨土,

常無有憍慢,恒求集佛智,

集聞無滿足,斯有利智慧。

如是勝妙相,方便起道根,

是巧心所轉,集先諸功德。

《大毗婆沙論》節錄

如世尊說二因、二緣能生正見:一外聞他法音,二內如理作意。若外聞他法音多者,名隨信行;若內如理作意多者,名隨法行。

復次,如契經說,人有四法多有所作。一親近善士,二聽聞正法;三如理作意,四法隨法行。若親近善士、聽聞正法多者,名隨信行;若如理作意、法隨法行多者,名隨法行。

《阿毗曇毗婆沙論》節錄

慧有三種,謂聞、思、修。此三體性是何耶?答曰:從聞生者是聞慧,從恩生者是思慧,從修生者是修慧。復有說者,若受持、讀誦、思惟、觀察十二部經是聞慧,依此聞慧次生思慧,依此思慧次生修慧;如依金礦生金,依金生金剛,彼亦如是。評曰:不應作是說!如是說者,好受持、讀誦、思惟、觀察十二部經是生得慧,依生得慧生聞慧,依聞慧生思慧,依思慧生修慧;如依種生牙,依牙生莖、葉等,彼亦如是。

問曰:此三慧有何差別?答曰:聞慧一切時依名解義。所以者何?行者作是念:和上所說有何義?修多羅、毘尼、阿毘曇所說有何義?是名聞慧;思慧者或時依名解義,或時不依名解義;修慧者於一切時,不依名解義。猶如三人於池水中洗浴:一、不能浮,二、雖能不善,三、善能。不能浮者,於一切時,手攀池邊所有草木,然後乃浴;能浮而不善者,於一切時,或攀池邊草木,或時不攀而浴;善能浮者,於一切時,不攀草木,人中而浴。聞慧如第一人浴,思慧如第二人浴,修慧如第三人浴。

《瑜伽師地論》節錄

云何名為具足多聞?謂若有法宣說開示,初、中、後善,文義巧妙,獨一圓滿清白梵行,於如是類眾多妙法,能善受持,言善通利,意善尋思,見善通達,如是名為具足多聞。

《顯揚聖教論.攝淨義品》

聽者,謂說法師說正法要;安處聽者,令住恭敬無倒聽聞。問:何故安處?答:謂或由一因,或乃至十。

二因者,所謂恭敬聽聞正法,現證利益及安樂故。此中,或利益非安樂,或安樂非利益,乃至四句,如菩薩地法受中說。

三因者,謂善建立一切法故。善建立者,當知離過失故,具大義故,又為說者、聽者速疾獲得沙門果故。若不爾,諸說法者徒廢己業,虛設言論;諸聽法者空自疲勞,無所證獲

三因者,正法能令捨惡趣故,得善趣故,速能引攝涅槃因故。如是三事,恭敬聽聞方可證得。

四因者,一、恭敬聽時,能善了達契經等法;二、如是正法,能令有情捨諸不善,攝受諸善,若善聽者即能精勤,若捨若受;三、由捨受故,捨離惡因所招後苦;四、由此受捨善惡因故,速證寂滅。

五因者,謂薄伽梵所說正法,有由序,有出離,有依趣,有勇猛,有神變。如是五種,若廣分別如《攝異門分》。復有五因聽聞正法,謂我當聞所未聞,我當聞已研究,我當除斷疑心,我當調伏諸見,我當於深義句以慧通達。佛薄伽梵說:「此五因顯聞、思、修三種妙慧究竟方便,初二種因顯聞慧,中二種因顯思慧,後一種因顯修慧。」

六因者,一、為欲敬報大師恩德,謂佛世尊為我等故,行於無量難行苦行,求得此法,云何今者而不聽聞?二、觀自義利,謂佛正法有現義利;三、究竟遠離一切熱惱;四、善順正理;五、易可了見;六、諸聰慧者,內證所知。

七因者,謂七正法,如經言:「我當修習七種正法,謂知法知義,乃至知補特伽羅尊卑。」

八因者,一、佛法易得,乃至為旃荼羅等兩開示故;二、易可修學,行住坐臥皆得習故;三、引發義利,謂能引世間、出世間果故;四、初善;五、中善:六、後善;七、感現樂果:八、引後樂果。

九因者,謂能脫九種逼迫事故,一、能出生死大牢獄故;二、永斷貪等堅牢縛故;三、摧破七種大貧本故,及建立七種大財富故;四、超度善行聽聞正法諸飢儉故,及建立彼諸豐足故;五、滅無明闇起慧明故;六、度四暴流登涅槃岸故;七、對治煩惱諸內病故;八、解脫一切貪愛網故;九、能度無始流轉曠野稠林雜染行故,諸牢獄中,生死牢獄最為第一,是故初說。

十因者,一、恭敬聽聞如來法已,得思擇力,由此能受聞法義利,如法求財,不以非法,雖復受用,深見過患;二、善知出離,謂退失財寶無憂無戚,亦不嗟怨,乃至廣說眷屬離喪不深悲歎,若遭重病亦不愁惱;三、深見諸欲多有過患,及見出離最勝功德,捨家入道,離臥具等所有貪著,乃至證得諸妙靜慮;四、恭敬無倒聽聞正法,能順證解廣大甚深、相似甚深諸緣起法,又能引發廣大善根出離歡喜,如薄伽梵說:「我聖弟子專心屬耳聽聞正法,能斷五法,能修七法,速疾圓滿。」五、諸聖弟子恭敬聽法,所有集起皆轉成滅;六、解正法已,遠離塵垢,放諸法中生正法眼;七、能善引攝證預流果最勝資糧,乃至證得阿羅漢果,及能引攝阿羅漢果最勝資糧;八、能善引攝獨覺資糧;九、能善引攝無上正等菩提資糧;十、引發一切世、出世間靜慮等持、等至、等定。

《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》節錄

譬如闇室中,雖有種種物,無燈闇所隱,有目不能見。

如是雖有智,不從他聞法,是人終不能,分別善惡義。

譬如有目者,因燈見眾色,有智依多聞,能別善惡義。

多聞能知法,多聞離不善,多聞捨無義,多聞得涅槃。

佛經亦說:「有二因、二緣發於正見:一、從他聞法,二、內正思惟。」又說:「人有四法甚為希有:一、親近善知識,二、從他聞法,三、內正思惟,四、如法修行。」

《大智度論》節錄

有慧無多聞,是不知實相,

譬如大闇中,有目無所見。

多聞無智慧,亦不知實相,

譬如大明中,有燈而無目。

多聞利智慧,是所說應受,

無慧亦無明,是名人身牛。

《大乘集菩薩學論》節錄

   

《論》曰:「菩薩聞幾種行,入解毘奈耶?」

如《無盡意經》云:「由聞八十種行而能入解。所謂欲行、深心行、深固心行、極相應行、無倨傲行、不放逸行、恭敬行、極尊重行、離名相行、善言行、承事行、聞利益行、作意行、不散亂行、無住行、寶想行、藥想行、消除一切疾病行、念器行、達解行、意喜行、悟入行、聽聞佛法無厭行、廣捨行了知調伏行、親近多聞行、喜樂容受所作行、身踊躍行、心悅樂行、聞不懈退行、聞義行、聞法行、聞威儀行、聞他說行、聞所未聞妙法行、聞神通行、不樂餘乘行、聞諸波羅蜜多行、聞菩薩藏行、聞攝事行、聞方便善巧行、聞梵行行、聞正念正知行、聞已生善巧行、聞末生善巧行、觀不淨行、觀慈行、觀緣生行、觀無常行、觀苦行、觀無我行、觀寂滅行、觀空無相無願行、無作行、善作行、建立真實行、無減失行、單己行、守護自心行、精進不懈行、諦察諸法行、對治煩惱行、希求自分善法行、降伏他分煩惱行、依止七財行、斷諸貧窮行、讚諸有智行、欣樂智者行、眾聖平等行、非聖淨信行、見諦行、遠離諸蘊過失行、稱量有為過失行、依義行、依法行、一切惡作行、利益自他行、於善脩作不發餘業行、趣向殊勝行、所得一切佛法行。」

《翻譯名義集》節錄

《華嚴》云:「我或為眾生說聞慧法,或為眾生說思慧法,或為眾生說修慧法。」

故《楞嚴》云:「從聞、思、修入三摩地。」

真諦云:「散心名覆器,無聞慧故;忘心名漏器,雖得而失,無思慧故;倒心名穢器,非而謂是,無修慧故。」

《淨名疏》云:「聞若不聽,無受潤因;聽而不思,無深旨趣;思而不修,終無證理。三慧若備,入道不疑。」 

法語小集

若比丘有信、有成,而不多聞,則梵行不具。

若比丘有信、有成、有多聞,則梵行具足。

—《長阿含經》 

我聲聞中第一比丘,知時明物,所至無疑,所憶不忘,多聞廣遠,堪任奉上,所謂阿難比丘是!

—《增一阿含經》 

若有菩薩發菩提心,菩提所攝,言欲作佛,

於多聞中而不勤修,諸眾生中最為無智。

—《集一切福德三昧經》 

諸菩薩摩訶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,

應淨修持身、語、意戒。何以故?

為欲引發聞、思、修故。

—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節錄 

云何聖財?

謂信、戒、聞、慚、愧、捨、慧,如是等法,是謂七聖財。

彼諸眾生不講此故,名極貧窮。

—《大寶積經》 

云何彼求聞?云何得多聞?云何聞而說?大人云何去?

彼恭敬故聽,習近多聞者;說不為財利,大人如是去。

—《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》 

親近善友為第一,聽聞正法為第二,

如理思量為第三,如法修行為第四。

—《心地觀經》 

所謂求善知識,親近恭敬而供養之。

是故,善男子!應求善知識,親近恭敬,

一心供養而無厭足。

—《華嚴經》 

菩薩若在居家,受持五戒,常日一食,

依於塔廟,廣學多聞,通達諸論,亦應親近諸善知識,

善能教化是(念佛)三昧者。

—《華手經》 

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;

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

—《楞嚴經》  

菩薩博讀眾經,悉入諸道,順化眾生。

—《佛說菩薩內戒經》 

貪恚、愚癡、寡聞、破戒而行布施,非淨施也。

—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 

末世眾生,希望成道,無令求悟唯益多聞,增長我見。

—《圓覺經》 

有四法人多有所作:

一、親近善友,二、從他聞法,三、如理作意,四、法隨法行。

—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 

多聞即是助菩提法,於諸法中具無礙故。

—《悲華經》 

在家菩薩成就四法,歸依於法。何等四?

於法師人親近依附,聽聞法已善思念之,

如所聞法為人演說,以此說法功德迴向無上正真之道。

—《大寶積經》 

多聞不貢高,不誹謗諸法;聞法應受持,持已諦觀察。

—《菩薩念佛三昧經》 

復次菩薩有四種無盡財。云何為四:

謂多聞財,說法財,攝諸貧乏財,迴向菩提財。

—《大乘四法經》 

菩薩多聞有十種利益:

一者、知煩惱資助;二者、知清淨助:三者、遠離疑惑;四者、作正直見;五者、遠離非道;六者、安住正路;七者、開甘露門;八者、近佛菩提;九者、與一切眾生而作光明;十者、不畏惡道。

—《月燈三昧經》 

方便是道場,教化眾生故;四攝是道場,攝眾生故;多聞是道場,如聞行故;伏心是道場,正觀諸法故。

—《維摩經》 

於淨聞處,於現世業及當來果,

修德進業,樂聽般若眾妙法門,

專意勤心,究竟通達,如是名具足淨聞。

—《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》 

菩薩有四法增長善根。何等為四?

一者、持戒,二者、多聞,三者、布施,四者、出家。是為四。

—《思益梵天所問經》 

四依止,謂親近善友,聽聞正法,繫念思惟,如理修行。

—《佛說法身經》 

多聞者,解一阿含或言二阿含,是名多聞;

堅固者,所解阿含堅固不失,是名多聞堅固。

—《善見律毘婆沙》節錄 

多聞善根無厭足故,名為智慧戒;

從多聞得智慧故,名為求多聞戒。

—《十住毘婆沙論》 

佛告多聞諸聖弟子:「汝等今者應如是學,諸有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眼所識色,此中都無常性、恆性,廣說乃至無顛倒性,出世聖諦,皆是虛偽妄失之法」。

—《順正理論》 

於此大乘有十法行:一、書寫,二、供養,三、施他,四、若他誦讀專心諦聽,五、自披讀,六、受持,七、正為他開演文義,八、諷誦,九、思惟,十、修習。

—《辯中邊論》 

聞義無厭者,若不多聞則無教化眾生方便智。

—《攝大乘論釋論》 

多聞增知識,知識增智慧,

由智見真諦,諦使人美善。

—《長老偈.長老尼偈》 

即使十分衰老時,也要廣學而博聞,

聞慧有益於來世,布施亦無如是益。

—《格言寶藏論》 

不修學無以成,不折我無以學,不擇師無以法,不習誦無以記。

—《緇門警訓》 

若凡、若聖廣誦眾經,持佛語,

諸經師等名多聞眾,尊者慶喜之學徒也。

—《異部宗翰論述記》 

此生幸得暇滿船,自他須度生死海,

故於晝夜不空過,聞思修是佛子行。

—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 

出言須涉於典章,談說乃傍於稽古,

形儀挺特意氣高,閑遠行要假良朋,

數數清於耳目,住止必須擇伴,

時時聞於未聞。

—溈山靈祐 

不調飲食,則病患此生;不閱三藏,則智眼必昧。

—蕅益智旭 

有人儘管多聽聞,卻於正法極匱乏;

此乃未將諸佛典,轉為教導之過錯。

—經續 

現證由修得,修復由思聞;

善友及多聞,實為慧所依。

—印順法師《成佛之道》 

自心既無所攀緣、善惡,不可沉空守寂,即須廣學多聞,識自本心,達諸佛理,和光接物,無我、無人,直至菩提,真性不易,名解脫知見香。

—《六祖壇經.懺悔品》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